|
專訪103學年度優良導師 - 醫學系 紀凱獻老師
將學生當成弟弟妹妹關懷的導師 ──紀凱獻老師
擔任導師的契機……
老師來到陽明不久,就碰到醫學系在招募導師,當時醫學院陳美蓮副院長便鼓勵老師擔任導師,除了可以藉由小而美的導師制度瞭解陽明,也可以透過帶領導生用學生不一樣的視角來瞭解陽明。因此,在收到醫學系系辦寄的擔任導師意願調查時,老師也順其自然的接受了。
老師第一次帶導生,就是接大三的班級,那是一個特別的導生組,老師形容像是小型聯合國,有體保生、僑生、外籍生,含括了越南、韓國及美國等國的學生。除此之外,這個導生組幾乎每年都更換導師,因此,當老師接手時,學生一開始就要求希望老師能一直帶他們直到去醫院實習。因為大三已經沒有每週的導師課程,所以一般都是每週固定與兩個同學午間聚餐,聊聊這一周的大小事或是需要老師協助的事,九位同學輪下來,加上期初、期中及期末的團體聚會,每兩周至少會跟同一個學生碰一次面。老師說,雖然大三、大四時間較為彈性,但還是需要安排,才不至於淪為放牛吃草。
這個導生組裡,有兩位華裔美籍的學生,其中有一個學生早已考取國外的知名大學,但為了當無國界醫師,才回到台灣念書。這兩位同學都十分優秀,在PBL的表現上更是出色,但因為中文底子較差,考試時閱讀題目較困難,也導致學校考試失利。為了陪伴沒有通過考試,無法到醫院實習的學生,老師主動提出希望能再帶一次大四,直到他們順利通過考試。這樣的日子對學生來說或許難熬,但老師積極的和學生家長保持聯絡,即時更新學生的動態,在學生需要時陪伴。第二年,其中一名學生順利通過考試,但另一名學生卻還是以些微之差仍須再努力,雖然醫學系希望老師能從大一開始帶班,但老師堅持要陪著這名學生到順利通過學校考試,因此,折衷的方式就是帶這名學生,再加上新進的大一導生。皇天不負苦心人,這位學生今年順利的通過考試,老師談到這裡,眼中盡是為這名學生感到驕傲的神情。
父母為榜樣,師生並非只是課堂上的關係。
老師對待學生的用心,大概和從小的生長經驗有關係。老師的雙親都擔任教職,母親是中學教師,以前母親的學生就常常到家裡一起吃飯、泡茶及聊天;父親是體育大學教授,從晨操、午操到晚上課程,生活作息更是和學生在一塊。老師小時候就時常看到父母親的學生有困難時,到家裡來聊聊天,甚至之前家裡搬家,還有父母親的學生一起來幫忙。從小的耳濡目染,也讓老師深深體會,老師和學生的關係不應該只限於在教室裡。
也因此,當老師決定接下導師這個重責大任後,就知道這工作不可能是朝九晚五的事情,畢竟學生一旦認定老師,不論是在什麼時間,有需要幫助就會想到要找導師,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老師十分關注學生的想法,常常告訴學生,只要有問題,隨時都可以傳訊息給老師,不用擔心時間太晚會打擾到老師,即使老師不能馬上回覆,或者隔天才看得到,但都會盡快回應,讓他們知道碰到的問題可以如何解決,或者可以請誰協助。
用理性的角度分析狀況,用感性的關懷拉學生ㄧ把。
醫學系一學期會舉辦ㄧ到兩次導師會議,主要是針對系上學生及導師的狀況進行討論,分享大家在班上的狀況,每次期中、期末考試成績出來,成績較不理想的學生或瀕臨被當學生的導師也要出席,老師在帶ㄧ年的大三及兩年的大四導生時,幾乎每次都要出席會議。老師說,有些同學進度較慢,但也讓教基礎的老師藉由這樣的機會,更加瞭解系上的臨床課程。帶完這幾屆的學生後,也讓老師知道他們的學分該怎麼計算、系上有哪些課程是比較要花時間準備的、哪些臨床課程是要特別注意的等,這些經驗,也讓老師可以分享給下一屆的學生。
老師並不覺得帶這ㄧ組的學生太辛苦,雖然有些挑戰性,但只要盡力去帶領他們就好,透過他們也能更瞭解系上的課程。剛接任導師時,其他的老師都說醫學系的學生都很優秀,不論是在課業上或其他事務上都很有想法,不用擔心太多。但老師實際接導生後,才發現並不是所有學生都無需擔心,但也讓老師體會到從不同的面向去思考,體認到老師及學生間年齡、想法的差別,這些情況的發生,老師形容就像是熱身。
有位僑生對自己要求很高,沒有達到自己的標準,而對自己感到失望。老師積極的去瞭解這位認真的學生成績卻沒有達到標準的原因,是因為對中文還不夠熟悉,課堂上聽不懂老師的話,寧願埋頭在宿舍念原文書而不去上課,因而變成一種惡性循環,缺席率高、成績上不去,授課老師自然會將他當成不認真的學生。紀老師發現這種情況後,便請助教在上課前先提供這位學生投影片讓他預習,若是還是聽不懂老師說的話,那就帶著原文書到課堂上看,這樣他不僅能和其他同學保持聯繫,下課後還能把不懂的部分跟授課老師請教,也因此讓學生減少了對課堂的排斥感。
另外,有ㄧ名十分優秀的學生,從小到大不論在成績、運動上都能得到優異的成績,也因此,一不小心栽進網路成癮的世界,一發不可收拾。老師知道後,便花了很多的時間為他做心理建設,網路上的東西真真假假,非關自己的能力強弱,贏了不是他特別厲害,輸了也不是他能力不足,網路上有許多東西是早就被設定好的,一旦進到賭博的網頁裡,其實命運就已經被決定了。這學生如此聰明,當然很快就看清自己不該踏入網路賭博,畢竟這不是他的主宰場,他未來也不需要靠賭博發揮專長,也就慢慢回到軌道上了。
大家都說大學必修三學分:學業、社團及愛情,對這些孩子來說,正是情竇初開的年紀,當然在帶領導生的導師,也會碰到要陪伴學生一起度過的情況。老師說,這些孩子雖然都十分聰明,但對感情還不夠成熟,也因此,老師時常會提醒他們不要傷害別人,也不要傷害自己。談戀愛不可能永遠甜蜜,兩個人在一起一定會有磨合期,這段期間就像陣痛,瞭解彼此的優缺點,能接受就好好在一起,不能接受也長痛不如短痛。老師再三強調,碰到什麼情況、有什麼想不通的地方,一定都要讓老師知道,老師會給予建議,學生再去做思考及反應。
老師說,這些都是他擔任導師以來很有挑戰性的狀況,有些情況較為隱密,並不容易被發現,但導師的作用並非給學生苛責跟教訓,就像我們的「導師課程」就是給導師及學生的相處時間,用關懷及陪伴的方式,他們也更能接受導師制度。
服務學習,從愛護動物開始
這學期的「早安神農坡」,特別請榮獲103學年度優良導師的導生協助製作感恩影片送給導師,在學生給紀老師的影片當中,除了可以看到學生對老師的感謝,更可以看到老師帶領學生服務學習的成果。
在決定服務學習前,老師便先徵詢了學生的意見,包括在哪兩個學期完成服務學習及服務學習的內容,後來大家一致認為大二課程比較重,決定在大一兩個學期就完成服務學習。至於服務學習的內容,則是經過了很多的討論。原本有學生提議去機構關懷老人或輔導小朋友課業,但老師提醒,這兩件事都必須要花很多的時間建立信任及關懷的關係,來服務的志工換來換去,短期服務的牽絆感又不夠,對老人及小孩都不好。因此,老師也建議若是決定去機構服務,就得每週空出ㄧ些時間去服務。雖然最後學生在課業及時間上的考量,決定另外尋找服務學習的方式,但也因此上了一課。
老師說,其實淨灘、淨山及撿垃圾也是服務學習的一種選擇,但以陽明醫學背景的性質、調性而言,似乎不是那麼搭配。老師想到新生座談會時,有老師提及校園裡的懷生社及自身帶領服務學習的經驗,讓老師印象十分深刻。流浪狗的問題,不只關係校園環境還關係到生命的意義,學生接觸動物的經驗,大多是家裡的寵物或是學校的班狗、校狗,剩下的就只是偶然看到的流浪動物。於是,老師便提議與懷生社合作,幫助校園中的流浪狗,就此決定了服務學習的內容。當中雖然有學生對狗比較有畏懼感,但因為是大家一起去,所以也願意試著挑戰看看。
懷生社因為人手不足,所以給老師及學生們的任務,便是每天給狗兒餵食、紀錄牠們的食量以及是否有受傷。學生們分成兩組,和懷生社的同學排班表輪流餵食。起初,狗兒因為對前來服務學習的學生不熟悉,並不會主動聚集過來吃飼料,因為懷生社學生的協助,狗兒對服務學習的學生才慢慢的熟稔起來。懷生社秉持著關懷生命的基礎,因此不希望把狗群都趕到校園邊陲;學校基於學生安全考量,因此希望能規範狗兒的活動空間。老師也藉此機會告訴學生,每個人每件事角度看法都不同,完全取決於他所在的角色及立場,若是僅用自己的角度看,看法就會完全不一樣,而我們能幫忙的就幫忙,家裡有養狗的就不要讓牠們變流浪狗,想要養狗的也用認養代替購買。老師說,收穫真的很多!
這當中,也發生了一個小插曲。有一隻狗兒較兇,為了避免牠去搶食別隻狗的食物,都要先把牠綁起來才能餵食,有一次老師餵食完他時,要幫牠解開繩子,卻被狗兒咬了一口,起初第一下老師以為牠是要跟他玩,直到第二下用力了,老師方驚覺狗兒生氣了。原來,這隻狗兒的耳朵受了傷,老師要幫牠解開繩子時,牠以為要碰觸牠的傷口,受到驚嚇才咬人。看到這一幕,在老師身旁的三個學生都嚇了一大跳,反倒是老師反而淡定的告訴學生,狗兒並非是討厭自己所以才咬人,而是自己沒有瞭解到牠的情況,生命就是如此,事情發生的背後常常有其他的理由。不幸中的大幸是,牠沒有撕咬的動作,不然傷口必然更深更大,也因為老師從小家裡就有養狗,所以該打的預防針都有打,才不至於釀成大禍。老師還苦笑著說,幸好受傷的是自己,學生都沒事。
老師建議服務學習的形式可以更多元,陽明將導師制度及服務學習結合,就是為了讓導師生有更多相處的機會,若是老師太忙沒有時間和學生一起去,意義也就消失了,因此,若能提供多一點的一次性活動,或是開放在寒暑假服務學習,相信更能配合導師生的時間。
帶領導生的小撇步:保持聯繫
老師覺得醫學系的導師制度很好,一個導師最多十個導生,導師和學生的關係也會較為緊密。導師的記憶有限、時間有限,如果面對學生,但卻叫不出他的名字,這個學生想必會非常難過,但導生數少,導師就沒有理由不知道學生的名字、從哪個學校畢業、興趣是什麼。校級演講、講座、早安神農坡等活動排一排,實際上也只剩六、七次的導師時間,再利用這些時間排一些和導生的活動,像是健行、爬山、吃飯及騎腳踏車等。若是有學生想要輕鬆的活動,也可以一起進行影片欣賞,並且從電影中的發現互相分享。
身為老師,自然都受過許多的專業訓練,也有十足的歷練,因此,每次當學生說了什麼,就會開始設想問題在哪裡、假設立場及出發點在哪裡,老師幽默地說,這是一種職業病。但,老師也建議,無論學生在提問及聊天時說了什麼,都有他的背景跟原因。身為老師就暫時放下專業、淡化自己的歷練,用學生的角度去看事情,畢竟年齡及經驗都不同,有時候老師覺得很細小的事情,對學生來說卻可能是全世界,學生所感觸到的喜悅及悲傷都是有原因的。若是老師還是以自身的高度及角度看事情,感覺不到這件事情對學生來說為什麼那麼嚴重,久而久之,學生就會覺得老師不在乎他的感受。
老師推薦大家可以看「搖滾教室」這部電影,電影的主人公顛覆了一般老師的角色,並非資深的、具有崇高道德感的模範典型,而是一個搖滾歌手。因緣際會下到了一所小學擔任音樂老師,藉由音樂本身的感染力將搖滾帶給學生,並且從學生身上看到了音樂的純真,進而改變自己的態度,改變後獲得喜悅,而學生也從老師身上看到人生的不美好及缺陷,師生間互相學習成長。每個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但卻會更願意去完美別人,是一部寓意很深但也很有趣的電影。老師說,並非每個人生活都那麼順遂,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問題,如何勇敢面對及妥善處理,才是最難的智慧。
老師建議導師們可以建立與學生的聯繫管道,如果學生有問題,就知道要去哪裡找老師。老師說,導師時間其實不是只有每周三兩堂課的時間,因為不知道學生何時會有狀況,所以隨時都需要做好準備,由其是在學生大一、大二階段,更需要花時間陪伴關懷,這對他們大三、大四甚至到臨床實習都很有影響。
這次的專訪,我們感受到一種看似衝突卻又和諧的平衡,紀老師擅長研究,看起來更是精明幹練,但從專訪中,我們卻看到了除了理性以外,對學生如弟妹般的感性關懷。正如老師在「104學年度教師節感恩活動、優良教師表揚暨導師會議」中發表的得獎感言,對於自己花費的心力大略提過,但對學生給予的肯定,盡是是滿滿的感動、感謝。
![]() 瀏覽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