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Google  

專訪101學年度優良導師 - 醫學系 陳震寰導師

以醫學教育改革為使命,深入了解學生需求
-醫學系 陳震寰老師
 
 
帶班(導生組)小撇步
1.理念:以「病人是醫生最好的老師」心態,向學生學習如何扮演好導師角色
2.行動:
(1)鼓勵醫學生願意吃苦,需經苦練階段,醫術才會精進
(2)花時間陪伴學生,發揮榜樣的效果
(3)發現導生細微變化,適時提供協助,促使導生成就自我
(4)把握各種機會安排導生與不同的優秀菁英人才餐敘、訪談
 

image

 

陽明第一屆校友,學生進行醫學教育改革
        陳老師是陽明第一屆畢業的校友,民國64年即進入陽明,在陽明成長,陳老師笑稱自己是陽明的活化石,也見證了陽明大學的成長經歷。經過7年醫學訓練後,曾留校擔任助教,亦曾任榮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後赴美擔任訪問學者從事臨床研究2年,1997年返台,即參與台北榮總教改小組,推動陽明PBL課程改革。
  陳老師參與1998年第一屆台灣醫學院評鑑迄今,深入了解台灣醫學教育改進的沿革,在9年陽明醫學系系主任任內從事課程改革,將醫學系課程全部換新,期間還兼任北榮醫師、陽明老師,除從事行政職外,尚需看病、教學、作研究,為最忙碌的一段時期。雖為學生做了許多事,但大部分時間非處於第一線與學生接觸,學生並無法體會其推動醫學教育改進的用心。
 
以「病人是醫生最好的老師」心態,向學生學習如何扮演好導師角色
        去年(101年)陳老師卸任系主任職位後,才有時間與機會擔任導師,雖為導師群中的新手,但抱持學習的心態,初試啼聲,即獲學生及評審委員一致的肯定與讚賞,榮獲101學年度優良導師獎。
  陳老師表示,「病人是醫生最好的老師;同理,學生是導師最好的老師」,好醫師的醫術必須不斷成長,即需從病人身上學,學到疾病的各種表現、症狀,及治療的反應等;而導師也需從學生身上學習帶領、輔導學生的技巧,與日俱進,他是向學生學習如何扮演好導師角色。「導師成長的來源是學生,因此也必須花時間與學生接觸。」「擔任導師是件很幸運的事,身處第一線才能看見、了解學生在想什麼,及學生真正的問題。而陽明學生問題,甚至可說是全國學生普遍的問題,是晚睡情形嚴重」,隔天沒精神上課,形成惡性循環,造成迷失、迷惘的一代;陳老師希望可以改變、扭轉這種情況。陳老師認為時間管理很重要,學生有能力開夜車,也需有能力早睡;需為隔天的行程,培養早睡的能力。
 
鼓勵醫學生願意吃苦,需經苦練階段,醫術才會精進
  擔任導師的緣由,除了可以更進一步了解學生外,陳老師目前在台北榮總負責臨床醫學教育,任務為培養出好的醫生,可藉由了解學生的根本問題,提出更好的對策。環顧現今醫療環境,醫生社會形象下降,醫病關係不信任感上升,但擔任醫生沒有捷徑,必需從病人身上學,惟病人對醫生、學生的態度並不友善,現在病患多會向醫生表達不滿,少有像古代人對醫生感恩圖報;學生擔心遭遇醫病糾紛等挫折而選擇出走,致目前台灣醫界出現內、外、婦、兒、急五大科皆空的窘境。醫護人員承受過多的工作壓力及不滿情緒,無法在照顧病人上得到回饋及成就感,而影響行醫意願。
  陳老師了解年輕學子的想法,鼓勵學生需願意吃苦,唯有經過苦練階段,付出非常認真、虛心學習的代價後,醫術才會精進,絕無任何僥倖可言;當醫術熟練至某種程度或境界後,才會產生成就感及自信並取得病人的信任與肯定,而更樂意努力精進醫術,形成正向的良性循環。
 
導師需花時間陪伴學生,發揮榜樣的效果
  陳老師發現,陽明學生相當優質,但大一、大二易受外界影響而迷失,讀書動機不足,有些學生從學長身上學到錯誤觀念,認為大三課業壓力重,需專注在課業上,大一、大二需好好把握可以玩的機會;學生不希望一輩子辛苦,認為除了醫學外,人生還有許多美好事物值得去體驗,不希望為了行醫而犧牲其他興趣,因此而參與過多活動,致荒廢課業。大一有些課頗具深度,例如微積分,普通生物學等,倘不認真學,一旦成績不及格即會造成信心上的打擊;學生心理受創,為尋求認同,會更投入社團以取得成就感,致課業更易荒廢,而落入惡性循環;這是陳老師目前看到的學生問題,學生剛進入校園大多相當優秀,但大一、大二為易創期,尤其一年級更為脆弱,需導師多付出時間、心力陪伴他們。
 
  陳老師擔任導師的秘訣即為認真的態度,凡事全力以赴,他也要求學生對於導師課程需認真看待,不可任意翹課,對自己的學習需有責任感;老師除了鼓勵學生參加校級演講外,也會幫學生抄筆記整理給他們,並詢問他們的心得感想。陳老師認為,教育學生不一定需言教,有時只需導師在場,即可發揮榜樣的效果,導師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學生,尤其是醫生擔任醫學生的導師,更容易產生模範作用;但醫生若無時間陪伴學生,即不適宜擔任大一、大二導師,較適合為高年級生的導師。由於陳老師曾擔任醫學系系主任,導生對他不免有些敬畏,但陳老師仍會帶著導生一起出遊,包括逛貓空、101大樓等,與學生相處融洽。
 
把握各種機會安排導生與不同的優秀菁英人才餐敘、訪談
  在導師課程方面,陳老師除了安排新生認識陽明及北榮的環境外,更把握各種機會安排導生與不同的優秀菁英餐敘、訪談,例如參觀拜耳藥廠,順便與藥廠的醫師餐敘訪談,或拜訪開業醫師校友的診所;或屏東基督教醫院院長至北榮演講、或陳老師的優秀學生、或已擔任住院醫師的畢業生回校找老師時,老師都會順邀請其與導生一起用餐、聊聊。陳老師認為,與學生講道理或許不具效果,但帶領學生認識、見證活生生的傑出人物,可讓學生起而效尤。
 
發現導生細微變化,適時提供協助,促使導生成就自我
  陳老師為了幫助其大一的僑生導生適應新環境,於剛入學時特別邀請高年級的僑生與導生一起用餐,幫忙關照;一年之後發現該名僑生身心狀態有所轉變,臉上經常洋溢著快樂的笑容,各方面表現也很認真優異,顯然已完全適應、融入陽明校園生活,讓陳老師相當欣慰。
  另一位導生相當優秀,經甄選入陽明,但入校園後發現上課模式與其所想像不同,在校出現適應不良情況;本想休學至國外唸書,但家長不同意;經陳老師輔導後,情況也已穩定下來。
  陳老師雖然鼓勵學生關注社會議題,有自己的想法,但學生的本業為學業,仍應以課業為重。大一、大二多方嚐試有興趣的事物,自我探索,若因此而找到讀書、學習的動力,例如希望將來能幫助更多的人、願意為未來的病人而用功讀書,則方向就對了;若發現參與活動後更提不起勁學習,只能勉強應付考試,則需改變方向。陳老師語重心長地表示,當醫生是件困難的事,必須全力以赴努力學習;將來面對生命危急的病人,若因自己的醫術不精而錯失救命的良機,對醫生而言是相當慘痛的經驗!為避免學生將來懊悔,陳老師要求學生須認真求學,精益求精,方不辜負上天給予的聰明才智與天賦。
  另曾有位如文青的學生,喜好課外讀物,廣泛閱讀古今中外著作,並參與社會活動,興趣、交遊廣濶,才氣縱橫。在陳老師陪著導生組準備期中、期末考時,偶然發現這名學生生物學筆記整理得很好,但他在導師時間有時會遲到或缺課;為使其生物學方面的能力及興趣可得到發揮,陳老師主動寫信給在美國的同窗好友,請其破例接受大一生至美國的實驗室從事暑期研究。該名學生得知有此研習機會相當興奮,並坦承地表示,過去一學期找不到學習動力,又無法滿足於社團活動,他很感謝陳老師的安排,讓他對未來又燃起了希望。該生於今年暑假成行,在美認真專注地投入實驗,竟做出相當亮眼的研究成果,將於明年寒假赴美發表論文報告。陳老師頗感欣慰地表示,若能因此而培養出一名傑出的醫師科學家,也算是功德一件。
陳老師表示,當導師就是要付出時間陪伴學生,只要願意對導生加以關注,自然會有機會發現學生個別的問題及一些細微之處,也才能在最恰當的時間點,適時提供協助,反轉學生消沈的走向,使其奮發向上;而非被動地等學生出事了才來找導師。
  陳老師當了一年導師,頗有成就感的是,有幫助到一些學生,且可了解年輕學子的想法,有助於在醫院端規劃更妥善的實習課程。陳老師感歎地指出,學生有時會為了減輕壓力而選擇離開北榮,到其他較普通的醫院實習,而喪失了磨練更高醫術的機會,受損的其實是自己。醫術的磨練需要適當的環境給予夠多的挑戰,以拓展自己的能耐與極限,才能成為有自信的醫生,形成正向循環;否則輕輕鬆鬆學到的功夫,很難精進,將來行醫的發展空間就相當受限,不免有些遺憾。因此陳老師希望在北榮塑造一個健康正向的學習環境,讓學生願意努力學習,勇於挑戰自我,將來才能有所成就,成為優秀的菁英人才。
 
服務學習可培養學生責任感及領導能力
  提到服務學習,上學期陳老師的導生自行發動、規劃送書到台東縣達仁鄉,藉此可培養學生責任感及領導能力,並已募集到不少書籍,但需俟達仁鄉圖書館一切就緒後,才能將書送達上架。另本學期同學決定輔導他系另一名同學的課業,同學們學會分工合作,以提供協助,並將安排出遊,聯繫情誼;陳老師預計在學期最後一堂導師課安排反思與討論,讓同學作心得分享,同時思考服務過程中的學習及更佳對策等。
 
  對於身為陽明第一屆校友,並曾擔任醫學系系主任9年的陳老師,在談起醫學教育改革,及培養優秀醫生這條漫長路時,可以深刻感受到其使命感,令人由衷敬佩。當醫生是件困難的工作,培育出優秀醫生更是艱鉅的任務,需因應時代的變化,與時俱進。「真知力行,仁心仁術」的校訓,在陳老師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註解;「有為者亦若是」,相信陳老師擔任導師後,其奉獻醫學教育力行不倦的精神,可成為陽明學生近距離效法的最佳典範!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