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Google  

專訪100學年度優良導師 - 醫學系 陳明德導師

將心比心,視學生如自己小孩或學弟妹般地引導陪伴-醫學系陳明德老師

 

 

 

  踏進北榮神經外科的會議室,訪問極受學生推崇愛戴的陳明德老師,不急不徐的言談及從容自在的神情,可以想見陳老師除了是位受學生景仰的導師,也是位手術沈穩精準的醫師。陳老師於北榮受訓6年取得神經外科專科醫師資格,擔任主治醫師迄今,精研顱底手術、腦瘤手術及神經脊椎手術,為有名的帕金森式症專家Barry Hoffer的得意門生。

 

 

 

 

效法洪啟仁教授,樂於與學生分享

 

 

 

  當陳老師在北醫求學時,他非常羨慕台大醫學院有許多名教授,有一次在參加同學的婚宴上,認識了當時台大醫學院心臟外科的洪啟仁教授(後為新光醫院創院院長),洪教授為人樂觀開朗,在宴會中分享了師生互動的感想時表示,「只要發現任何有益於學習成長的事,都會想辦法與學生分享」,陳老師對這句話印象深刻,心理默想著,將來也要向洪教授的作法看齊;陳老師見到如此有權威、聲望的長者,竟然如此友善、毫無架勢,心生嚮往而效法他,這也影響到他後來帶領導生視同自己的學弟妹,分享他過來人的經驗,以減少學生不必要的摸索過程。

 

 

 

  提到導生,陳老師露出一抹欣慰的微笑, 95年至陽明外科學科擔任專任教師,帶領103級及107級導生,他認為醫學系學生都非常優秀而單純,師生互動良好,收穫很多,尤其學生於教師節都會貼心地寫卡片或電話聯繫,讓老師很感動,這也是促使陳老師即使在醫院工作忙碌的情況下,仍願意繼續擔任導師的動力來源。也讓陳老師從學生身上看到未來的希望,醫界裡將出現一批新的好醫生,現正學習成長,他們都將會有所成就。

 

 

 

 

遇到挫折要學會面對陽光,看到希望

 

 

 

  陳老師引用盧蘇偉老師的話鼓勵自己及學生,遇到挫折要學會轉身面對問題及面對陽光,看到希望,正面思考,積極努力解決問題,期許自己當個稱職的,黃金般或鑽石級的螺絲釘,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各行各業即使是基層人員,也都要看重自己,腳踏實地做好每件事。陳老師舉他為病人作顱底手術為例,雖然已經付出最大的努力,但手術不可能每次都成功,有時會因某些因素引起併發症,導致大家不願看到的結果,而每一個病人都是其家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萬一手術產生併發症,對病人及其家人都有相當大的影響,外科醫生永遠需要面對這些問題,並要想辦法克服,正面思考,檢討問題,才能精進技術、避免重蹈覆轍地去面對下一個個案,好好完成手術。在導師生互動中,曾遇有導生課業成績不理想,於是陳老師花時間了解同學的困難之處,想辦法克服,陪他渡過難關。

 

 

 

 

 

 

 

 

鼓勵學生服務學習,體驗自己投入時間、精力後的成長

 

 

 

 

 

 

  在服務學習上,陳老師的導生曾參加育幼院服務及淨攤,他放手讓同學自己去找服務單位,自行策劃及執行,雖然介入不多,但會在旁注意追蹤服務工作對導生的影響及可能的轉變。他鼓勵同學儘量於假期參與服務隊及國際學程等服務,從活動中去體會一些事情,包括想法、策劃、執行及之後的一些感受、影響及成長等,只要去參與,就會有所收穫與改變。陳老師舉自己為例,他從大二至大六從事山地服務,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神,理解同學在此過程中,可能需如何執行並會有何成長轉變等。「與其說是去服務,不如說是在自己投入時間、精力後的成長」,真正能提供的服務相當有限,反而是經過此服務過程,所學習到的比付出的要多,藉此可了解弱勢族群的環境,去關心、了解、體會他們可能會有的問題,並想辦法持續幫助。藉此機會若同學因而將來願意投身偏鄉、或較落後的非洲、印度等,不論是替代役或工作,也都是很好的結果。

 

 

 

  對於導師制度,陳老師認為有此心靈成長課程,讓熱心的老師可以站出來協助輔導學生,是很好的平台介面,藉此導師生有更好的互動,導生熱心參與,導師也都願意陪伴他們成長,並鼓勵學生參與寒暑期服務隊及國際服務學程,不只在醫學系這7年間,甚至未來將服務變成一輩子的生活習慣,也是很好的方式。

 

 

 

 

 

 

 

 

幫助學生對未來有概念,適性發展預作準備

 

 

 

 

 

 

  陳老師認為成長是每位同學需經歷的生命過程,導師的任務是陪伴學生成長,而非替代他們成長。他對待學生就如同對待自己的小孩般,他希望自己小孩的老師是如何對待他們,他就以如此的方式對待學生,將心比心,覺得效果還不錯;此外,他也將學生當成學弟妹,減少或避免他們一些不必要的摸索或犯下可能的錯誤,而能有所成長。並且想像若自己回到醫學系重新再讀,會希望得到什麼樣的待遇,一步步去執行。陳老師謙虛地表示他沒有什麼撇步,只有這些簡單的想法和做法。

 

 

 

  陳老師會視情況適度安排導生活動,例如導師生一起爬軍艦岩,俯瞰陽明、榮總院區及大台北地區,激發學生愛校、愛人,積極向上的志向;以及安排導生聚餐、參觀圖書館、榮總、實驗室、手術房、外科病房或門診等環境,使導生了解校園、醫院以及未來同學希望工作型態的環境等;並讓學生了解iGEM在做什麼;使學生對未來生活及工作的環境,在開始即有概念,能順著希望適性發展,知道如何為未來作準備,包括加強英文及閱讀能力。陳老師鼓勵學生身心均衡發展,培養運動及休閒能力,充實人文或心理方面的素養,包括音樂、古典文學、美術等,並充實更高層次的心靈成長,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使學生可以快樂地生活,成為快樂的人與醫師。有時會安排3人一組的小組討論,針對學生個別需求,解決生活上各式各樣問題。學生在生活上最常遇到宿舍問題,陳老師認為學校應多關注學生生活的照顧,為學生多爭取權益,避免學生為了宿舍不足的問題而感到困擾;而學校安排有些全校性的演講,以及山腰上的家的課程等,對現階段的學生而言,都很實用,也佷有幫助。可見陳老師相當關切學生各方面的學習成長與生活環境,使學生獲益良多,是位名符其實的優良導師。

 

 

 

 

 

 

明德老師 帶班心法小撇步

 

 

 

1. 理念:樂於與學生分享,只要發現任何有益於學習成長的事,就會想辦法與學生分享將心比心,希望自己小孩的老師是如何對待他們,就以如此的方式對待學生。

 

 

 

2. 行動:
  
· 視學生如自己學弟妹,有計畫引導,因材施教,陪伴同學成長。

 

 

 

  · 視學生如自己小孩,關心課業、生活等各方面,鼓勵身心均衡發展。

 

 

 

  · 促進學生了解未來學習、生活、工作環境;一起爬軍艦岩,培養愛校、愛人的志向與情操。

 

 

 

  · 進行校外服務,安排組聚、組遊,凝聚導師生情誼。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