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Google  

專訪100學年度優良導師 - 醫學系 楊令瑀導師

照顧學生,有如學生「台北的媽」-醫學系 楊令瑀老師

楊老師是陽明第8屆畢業的校友,自進入陽明就讀後即一直留在陽明,由於當時是公費生住校,她視同學如兄弟姊妹,畢業後即擔任她的導師張南驥及錢嘉韻老師的助教,陽明對她而言就有如家一般地熟悉親近;至今擔任導師已12年,視學生如自己的小孩。楊老師坦言,擔任導師是她所有工作中最喜歡的一項,雖身兼醫院及教學中心行政職,但當導師可以藉由帶領導生而讓自己有所反思,同時,由於生性樂於助人,喜歡做些讓學生愉快的事,因而感到有很大收穫。

 

 

照顧學生需求,讓學生備感溫暖

 

 

常常中南部的學生考上陽明,第一次北上就讀,生活上有任何需要,第一個就會想到楊老師,幾乎將老師當成家人;曾有學生車禍受傷,也是第一個想到要向楊老師請求協助,可見楊老師是位可讓學生安心的重要支柱。楊老師認為,可以照顧到學生需求,讓學生感受溫暖,即是發揮導師功效;不見得要改變學生什麼,學生的個人特質不易改變,重要的是要讓學生願意找你,與你分享生活的大小事。楊老師之所以會如此用心對待學生,她表示,因為她以前的導師也是如此用心對待她的。

 

偶而遇見導生不想學醫,進入醫學系是因家長深切期盼,而中途想轉換跑道;楊老師認為,基本上陽明的學生在學習及能力上不會有大問題,而是在心態與動機上,若沒有心想學,則可能會有學習障礙。也許導生對於自己未來的方向想要有更好的選擇,這時老師就會與其父母積極溝通,儘量讓學生可以作出滿意的抉擇,「重要的是讓學生確定自己要走的方向,放慢速度也無妨。」而導生於臨床實習後,發現其實並不那麼排斥從醫,才漸漸確定往這方向發展。所以人是有無限的可能,也會有所轉變,毋需太早下定論。

 

楊老師指出,擔任臨床導師的優勢為,從大一帶到大五,可以與職場承接,知道學生該如何充實自己以面對未來,學生都很好奇下一步該如何走,下一站會是如何,導師可以於學生低年級時即開始作經驗分享;劣勢為工作忙碌,受到時間限制,無法長時間與導生相處。楊老師希望讓導生了解從醫這條路可能會面臨的挫折及相關制度為何;改變環境或許不易,但如何正向思考,改變內心想法,才能正向看待環境的問題。

 

 

培育導生具人文關懷素養

 

 

提到導師生互動,楊老師神情愉悅地表示,旅遊活動對建立導師生互動情誼很有幫助,可近距離了解同學想法及同儕間互動關係,及觀察每位同學對事情的反應有何不同等。楊老師憶起曾帶領導生至野柳參觀,發現野柳風景區以BOT外包後,廠商並未妥善保護自然生態,她認為大學生應有社會責任為此發聲,沒料到幾位導生果然挺身而出採取行動,寫信給北海岸風景區的管理單位,提出大學生的觀點,並提供問題的解決策略與建議。雖然意見未獲權責單位重視,「但至少這份心態是可貴的」。「希望陽明學生未來不僅是專業人士,且具有人文關懷的素養。」導師可以扮演的角色即是全人教育,使學生成為完整的人,具有關懷社會及週遭人、事、物的能力,並讓學生有機會去實踐、去發揮。楊老師也參加導生兩天一夜的金山露營活動、打漆彈遊戲等,學生將導師及導生組當成家人,互動關係相當良好。

 

 

服務學習,過程比結果還重要

 

 

提到服務學習,楊老師認為這種經驗與體會是很好的學習方式。學生常常會發現「去服務學習,到最後被人服務的是自己」,短時間能提供的服務很少,而是添加被服務單位的麻煩,學習的成份遠大於服務。「服務其實是個迷思,到底這是自己或別人的需要?」例如至孤兒院提供愛心服務後,雖然帶來短暫溫暖,但離開後造成學童的失落感更大。她鼓勵學生自行擬訂服務主題,思考在服務學習過程中,有何學習?所扮演的角色為何?應如何長時間持續提供協助?

 

導生曾服務的項目包括淨攤、至新竹高中課輔及清理校園K書中心等,楊老師認為不必限制服務的對象或地點,而應了解服務的真諦,自問是否有真的有幫到別人?就如導生原預訂至陽明山淨山,前往後發現陽明山比想像中乾淨許多,不免感到有些失落。隨後反思,乾淨不就是我們所要的目的?為何會感到失望,服務到底是誰的需要?導生也因而釋懷。

 

此外,導生也將參加兒童保護之家的服務學習,她要同學代表先前往了解、評估服務對象的需要,以及我們擁有什麼,我們能做什麼;同時,服務學習應擬訂方向及策略,老師需視學生為「大學生」來教,讓他們有機會作創意思考,而非聽命行事。服務學習,除了強調學生需自行評估對方需求,也需找出做此事的意義,並以行動力去執行完成它。過程中需思考自己的角色為何?可以帶給他人的影響為何?過程比最後做出的結果還重要。

 

 

樂於看到學生變得更好

 

 

楊老師認為,導師制度由大班分組成小班制後,導師生關係更為密切;當導師最值得高興的事,就是看到學生變得更好,又有成就,讓學生能踩在她的肩膀上而站得更好、挺得更高,成為學生自己最想成為的人。導師對導生而言,是生命中某個時段的陪伴,有緣份就可持續維繫關係,若未能保持聯繫,只要曾在導生心中埋下小小種子,讓導生更快樂,看待事情比較正面思考,這樣也就讓老師感到欣慰了。

 

 

導師生關係需如水溫慢熱

 

 

楊老師建議導師可以細讀盧蘇偉「我是光芒」這本書;她認為與導師生關係需如水溫慢慢熱,高中生基本上較敬畏老師而會刻意與老師保持距離,因此要與大一生拉近師生距離,轉變成近乎朋友關係不能太急;導師可以主動展示善意,或製作小卡片表達歡迎進入陽明之意,都可以讓導生感受導師的關心,而逐漸打開心房。導師其實也是希望能被學生利用,可以為學生提供幫助,學生遇到問題會主動向導師求助,表示學生已接受將導師視如同朋友,這即是溫水的過程,同時,這對導師也是重要的回饋。

 

 

以學生可接受的方式,讓他聽進導師的話

 

 

導師生相互熟悉後,學生會主動找導師、靠近導師,這種感覺很溫暖;重要的是,如何以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讓他可以聽得進導師的話;若學生無法接受、聽不進去,即使語重心長、對他有好處、或金科玉律、萬世真理,他也會覺得不需要。她提及侯文詠最近出的一本新書「我忍不住就笑了」,這本書提到犧牲與奉獻的區別,前者是自己付出別人不需要的,無法感動他人;而後者則是付出別人所需要的,才能令人感動。當老師千萬不可有「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還多」的心態;不當面提出修正建議而於背後批評,或專挑過失負面指責,這些都無法取得學生的認同,而無法讓學生聽進老師的勸戒。楊老師認為陽明學生很聰明,可想辦法刺激讓學生自己去想,去找到答案,而非直接告訴他答案,因為這不見得是最好的選擇。楊老師謙虛地表示,她擔任導師沒有什麼本事,也說不出什麼大道理,就是很簡單地讓學生知道,「I’m here, I’m available.」她很喜歡、也很享受與學生相處的時光。

 

 

為學生在台北的爸媽

 

 

楊老師身兼多項行政職,又兼導師又是醫師,詢問她如何調配時間,她表示,導師課程時間她固定於週三的3-4堂課,不會因其他事情而挪動,讓導生知道這段時間just for you,以學生為重心。楊老師視每位學生為獨一無二,每位學生也都會有不同問題要去面對與解決,她總是像媽媽般關照著學生,讓學生家長很放心,不必擔心子弟遠赴台北求學遭遇問題求助無門。也無怪乎學生稱呼楊老師及她先生黃老師為「台北的爸媽」了!

 

 

令瑀老師 帶班心法小撇步

 

1. 理念:導師生關係要如水溫慢熱。

 

2. 行動:
  
· 照顧學生需求。

 

  · 以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聽進導師的話。

 

  · 像培植小草般對待學生,不能以強壓方式要求照老師的方式。

 

 

瀏覽數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
請輸入此驗證碼